
图片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唐·王维《饭覆釜山僧》
一旦领悟到寂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这一生,便觉得有了许多闲暇。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修行,顿悟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与获得,而是源于内心的安宁与空无。
当心不再追逐外物,不再被欲望所牵绊,生命在简淡中便有了余裕。
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精神上的富足,是与天地万物从容共处的自在状态。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宋·王安石《怀钟山》
何必非要等到那黄粱米饭完全煮熟,才发觉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大梦呢?
我们不必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去领悟人生的虚幻,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可以尝试从梦中醒来,不必待梦醒方知虚妄。
王安石罢相退居钟山,看透功名利禄的虚妄,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为了更好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图片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
作诗的思绪与修禅的静心,一同融入了竹林的悠闲之中。任由那山间的流水,潺潺地流向凡尘俗世。
这位僧人,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的心,就像这竹林一样安静;他的精神,就像这流水一样自在,却不为尘世所染。任凭俗务如水过境,心守一方清幽天地。
—【0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身处幽深的竹林之中,这里没有人迹,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穿过枝叶将清辉洒落在我身上,仿佛是来与我相知相伴。
当人彻底脱离了社会关系,反而能与整个天地建立联系。明月不再是遥远的天体,而是一个可以亲近的有灵性的朋友。在这片月光下,孤独被净化,升华为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大自在。
图片
—【0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山势高峻,天空中的月亮便显得很小;江水退去,水底的石头就显露了出来。
这轮“小”月,与“山高”形成了对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渺小。而“水落石出”,则是当潮水退去,真相才会显现。
褪去繁饰的自然本相,恰如勘破浮华的生命真相,于极简处见真章。
—【06】—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宋·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闭关咏归堂,当内心彻底安静下来,发觉眼中所见,再没有一丝一毫的俗物。在这空寂的房间里,我自在地燃起一炷香,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世界的改变,源于内心的改变。当心清净了,眼目所及再无俗物纷扰,一切随之变得清净。焚香不是为了祈求什么,也不是为了营造什么氛围,它只是内心安宁的表露。
图片
—【07】—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唐·李白《别山僧》
纵身一跃,腾空而起,顿时觉得离天上的仙境只有三天之遥;当我停下脚步,回头再看,那连绵的万重山岭,都变得那么低矮。
这不仅是登山时视角的变化,更是精神上的超脱。当人的心不再被俗世所累,便能获得一种“腾身”的视角,从高处俯瞰自己曾经困扰其中的一切。
—【08】—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宋·张伯端《西江月·七》
眼睛所看见的“是”,又哪里能确定它就是真正的“是”呢?耳朵所听见的“非”,又哪里能断定它就是真正的“非”呢?
亲眼所见未必是真相,耳闻否定未必全然错。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去定义世界,却不知道,我们的感官本身就有局限,我们的经验本身就可能是一种主观偏见。
世俗判断,不在于固执地判断是非,而在于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图片
—【09】—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随意漫步终南山径,一直走到流水的尽头,那里似乎已经无路可走。便安坐下来,抬头看天上的云,从山间悠然地升起。
水穷之处,不是绝境,而是另一个风景的开始。人生中遇到困境,不必强求,不妨停下来,换个角度看看。当你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时,往往会发现新的出路和新的境界,困境的终点恰是转机的起点。
—【10】—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晋·史宗《咏怀诗》
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太多的欲望,那么他永远都会感到不满足。而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欲望,他也就不会有任何忧愁。
史宗的这首诗,用最直白的话,道出了痛苦的根源。
欲望本身不是坏事,但过度渴求永不满足的欲望,就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多少,而是需要多少。当我们的需求降到最低,反而消解忧惧,心便能获得最大的安宁。
图片
—【11】—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如果遇到一个人,他从不与你谈论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那么,这个人,大概就是人世间一个真正无事挂怀的人了。
不谈论尘世是非,不代表不懂是非,而是内心已经超越了是非的纷扰。他的心,像一面干净的镜子,只是映照万物,却不被万物所沾染。这样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活在属于自己的净土里。
—【12】—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宋·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经凋谢殆尽,春天就这样过去了。斑白的鬓发,与禅房中的蒲团,两相对望,都忘记了世间的机心与巧诈。
送春时节落红满地,是自然的规律,不必为此伤感。岁月的流逝,带来了白发,也带来了智慧。在忘机心境中,达成了和解。这是一种放下,一种接纳,一种与时间和解的从容。
图片
—【13】—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唐·百丈禅师《无题》
有缘分的地方,便暂时停留下来;没有缘分的地方,便随它而去。我的一切,都交付给那清风,让它像送走天边的白云一样,将我带到任何地方。
“随缘”像一个没有目的地的旅人,不执着于来,也不执着于去。该停留时草木为家,该离去时清风送行。心不执着于聚散,生命便获得如白云般随风舒卷自如。
—【14】—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释怀深《退步·其二》
月下独步山径,十里松涛,随风时来时往,站在山峰之巅,笑着向天边那一轮明月拱手作揖。
松涛是他的呼吸,明月是他的知己,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而是整个山林的一部分。对着月亮作揖,是对天地万物敬意,是与自然平等对话的默契。
图片
—【15】—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宋·释志璇《偈五首其一》
竹子的影子,在台阶上扫过,地上的灰尘却纹丝不动。月光穿过清澈的潭水,直射潭底,水面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外界的万千景象,如同竹影和月光,它们来了又去,看似发生了什么,但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那不动的灰尘和无痕的水面,它从未被真正改变。烦恼来了又去,念头生了又灭,但我们的自性,始终是清净圆满的。
—【16】—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宋·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
已经将这大千世界,看作是微不足道的尘埃。这虚幻不实的肉身,也如同空中的浮花、梦中的幻影一般。
这是一种彻底的空观,当他能将大千世界看作微尘聚合,将肉身如空中飞花梦幻泡影时,他便从一切执着和痛苦中解脱了出来。这不是悲观,因为看透了虚幻,所以能活得真实。
图片
—【17】—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春天的草色,与人的心境,一同变得悠闲起来。那些是是非非、名利得失,在有无之间,已经不再重要。
当心闲下来,看什么都觉得顺眼,连那无名的野草,也显得格外亲切。世间的纷扰,并没有消失,只是因为你的心变闲了,它们就失去了干扰你的力量。
自惭无物堪酬对,只把禅心伴月明。
——宋·释云岫《夏夜》
我感到惭愧,自己身无长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与你酬唱应对。我只能捧出我这颗修禅的心,陪伴着天上的明月。
在真正的交流面前,所有的才华、财富、学问,都显得多余。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颗赤诚宁静的心。以禅心伴月,这是最高级的酬唱,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精神往来。
图片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
人生如果能像天上的云和山间的流水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么,就连那铁树都会开出花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永恒的春天。
云和水,从来不为自己规划路线,只是顺应地势和风力,所以它们能到达任何地方,永远自由。当人也能活成这样,不被固定的观念和目标所束缚,那么整个生命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创造出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唐·李商隐《题僧壁》
如果你真的相信佛经里所说的真实话语,那么,我们或许已经在前生、今生、来生,这三世轮回里,一同听过同一座寺庙里的钟声。
将佛教的轮回观念,融入了对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思考。我们与某个人的相遇,可能不是偶然,而是跨越了时空的久别重逢。那钟声,成了一个连接三世的、神秘的信物,让每一次相遇,都显得格外珍贵。
图片
—【21】—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菩提偈》
人的本性,从根源上来说,是空无一物的。既然本来什么都没有,又哪里会沾染上尘埃呢?
这是对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超越。惠能认为,修行不是要去“擦”掉灰尘,而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心性本来就像虚空一样,是干净的,灰尘根本无处落脚。
—【22】—
山花落尽山长在 , 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游锺山》
山上的花朵,即使全部凋落了,山峦本身依然存在。山间的溪水,即使不停地流淌,山峦本身依旧是悠闲的。
花开花落,水流水逝,而青山依旧。我们的心,也应该像这山一样,任凭念头和情绪来来去去,而我们的自性,始终是宁静的、悠闲的,不为所动。
图片
—【23】—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如果在你的心里,没有一件闲杂的事情挂碍着,那么,你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最好的时节。
我们总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一个理想的假期,却不知道,真正阻碍我们快乐的,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挂碍。放下那些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焦虑,就在此刻,你便能拥有整个世界。
—【24】—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拨棹歌·其一》
夜深了,水面平静,天气寒冷,鱼儿也停止了觅食。我驾着一叶小船回去,船上什么鱼也没有,却满载着一船清澈的月光,安然归去。
出门是为了打鱼,却一条鱼也没打到,但没有失落,反而收获了满船的月光。刻意求索终落空,无心得之反满载,真正的收获,不一定是物质上的。
图片
—【25】—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峦一层又一层,开满了桃花和李花。在那高高的云雾之间,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人家的炊烟。
山是高的,花是繁的,人家是隐藏的,这一切,都充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烟火升腾处即是修行道场,世俗生活里藏着最朴素的禅。
—【26】—
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
——宋·黄裳《瑶池月》
人世间的滋味,又有什么值得反复玩味的呢?大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而我们的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
我们沉迷于世俗的滋味,却忘了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追求建立一个不朽的功业,却忘了我们自身的基础,就是一场梦。
图片
—【27】—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句》
一千条江河里,只要有一江水,就会映出一轮明月。一万里的天空中,只要没有一丝云彩,就会呈现一片万里晴空。
月亮只有一个,却能映现在所有江河里;天空的本性是晴朗的,只是被云彩遮蔽了。我们的真心本性,也如同这明月和晴空,它本来是圆满光明的,只是被我们的妄念和烦恼所遮蔽。万法归一,只要拨开云雾,就能见到本来的光明。
—【28】—
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宋·徐玑《过九岭》
远观别的山峰上,云雾升腾而起,却不知道,自己也正身处在那云雾缭绕之间。
我们总是习惯于观察别人,评判外界,却常常忘了,自己也身处同样的情境之中。我们看别人在云雾中迷失,却不知道自己也同样在云雾里,要时时反观自身,认识到自己与万物的整体性。
图片
—【29】—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即使没有下雨,这座山也常常是湿润的;即使没有云彩,这片水也自然地笼罩着一片阴凉。
山的润,不是因为雨;水的阴,不是因为云。它们自身就具备这样的属性。这就像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智慧,不是来自外在的条件,而是源于他内在的修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气质。
—【30】—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何必再去追问这浮生俗世的事情呢?只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浮生,它本身就是一场大梦。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太把这场梦当真了。我们在这梦里争名夺利,爱恨情仇,却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做梦的人。当你能意识到自己身在梦中时,你便可以在这梦里,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梦者。
图片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网上配资,杠杆软件,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