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打这俄乌冲突,在乌克兰战场可能捞了些战术成果,可从战略层面看,犯了个致命失误。它彻底激活、强化了乌克兰人曾经模糊的民族认同。乌克兰打从 1991 年独立后,三十多年都没彻底搞定这事,这场冲突倒给办了。不管乌克兰东部讲俄语的,还是西部讲乌克兰语的民众,现在都铁了心认为自己首先是乌克兰人。
过去,乌克兰内部对民族身份的认知比较混乱,东西部民众想法不一样。但俄罗斯一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炸弹可不管你说啥语言,都一块儿炸,乌克兰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家面临的是同样的威胁。俄罗斯这仗,无意中帮乌克兰完成了民族意识的整合,而民族意识一旦觉醒,往后再想收回去,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俄乌两国的历史渊源极为深厚。 公元882年,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建立,被视为东斯拉夫人共同的文明摇篮。1240年蒙古铁骑西征攻陷基辅,导致统一族群分裂。 北方逐渐形成莫斯科公国,南方乌克兰土地则先后被立陶宛和波兰统治。 1654年,为反抗波兰统治,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沙皇结盟,东乌克兰并入沙俄,此后沙俄推行俄罗斯化政策,乌克兰被称为“小俄罗斯”,其本土文化影响力和民族认同逐渐弱化。
苏联时期,情况变得复杂。 列宁的少数民族政策曾一度鼓励乌克兰语使用,但斯大林上台后彻底扭转局面。 1932年至1933年的大饥荒导致数百万乌克兰人死亡,许多人视其为针对性灾难。 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纪念《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署300周年。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通过公投独立,超过90%选民支持,包括东部地区。 但那时,许多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仍存兄弟民族之情,身份认同并不清晰坚定。
2014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乌东顿巴斯地区爆发分离主义冲突。 此后乌克兰加速去俄罗斯化进程,2019年通过法律确立乌克兰语国语地位,2020年起学校教学语言转为乌克兰语,媒体节目也需配乌语字幕。 这些措施在和平时期虽有争议,但为认同转变埋下了伏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全面军事行动,成为民族意识觉醒的终极催化剂。 战火让乌克兰社会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总统泽连斯基本人出生在东南部,早年以俄语表演喜剧并在俄罗斯电视台露面。 冲突爆发后,他切断与俄罗斯的工作联系,苦练乌克兰语,在总统任上公开场合多数使用乌克兰语。 民众层面,变化更为显著。 战前约81%的人日常使用乌克兰语,34%的人使用俄语,东部俄语使用者众多。 战争爆发后,即便是哈尔科夫等以俄语为主的城市,居民也主动转用乌克兰语,因为使用俄语让他们感到不安全。
文化领域的去俄罗斯化进程在战后迅速推进且获得广泛接受。2009年,两国曾争夺作家果戈里的归属,俄罗斯高调宣传,乌克兰人不服。 冲突后,乌克兰博物馆强调本土根源,学校教材更新,拆除普希金雕像、街道改名、移除俄罗斯文学作品等措施,在战前可能引发激烈争论,在战后却成为社会共识。联合国报告显示,乌克兰的爱国主义情绪显著增长,语言成为关键认同维度。
战场上的残酷牺牲进一步凝聚了民族认同。 截至2025年,冲突已造成超过4万平民伤亡,370万人流离失所。 面对伤亡和破坏,民众对俄罗斯的敌对情绪高涨,急于划清界限。 2024年的库尔斯克行动中,乌克兰越境牵制敌军,虽在2025年2月受阻,但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俄罗斯在占领区推行俄化政策,强制公民身份,据联合国报告,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冲突暴力增加37%,平民伤亡达968人死亡,4807人受伤。
普京总统的决策基于一种19世纪的民族主义观念,认为语言和血缘能决定认同,乌克兰是“俄罗斯世界”的一部分。 他可能预期军事行动会受到部分乌克兰民众的欢迎,如同2014年在克里米亚发生的那样。然而,这种判断忽视了现代民族认同更多基于政治选择和价值观。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没有分化乌克兰,反而打破了所谓“东语西语”的神话,让乌克兰社会内部更加团结,民族认同更加激进和固化。
俄罗斯为军事行动付出了沉重代价。 其承受着西方多轮制裁,欧盟第十八轮制裁于2025年7月生效,迫使俄罗斯石油出口转向亚洲,经济持续承压,并没收了部分外国资产。 尽管俄军在顿涅茨克等地取得进展,例如在2025年9月夺取了556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乌克兰的无人机反击愈发频繁,相关指控也在增加。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能永久失去了乌克兰这个曾经的“兄弟”,其在前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也受到严重削弱。
#热问计划#
专业网上配资,杠杆软件,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