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能装备产业如何迈向高质量?8月6日下午,在位于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内,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正在举行。
青岛四家链上重点企业亮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分享青岛智能装备产业迈向高质量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蓝图。
35秒成形一条轮胎,橡胶装备业务连续三年全球第一
走进轰鸣的软控机电车间,这场“开进工厂”的媒体见面会,让记者零距离感受到智能制造的脉搏。当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一台世界顶尖的轮胎成型机轰然启动——只见巨大的圆柱形机体如蓄势待发的炮管,沉稳有力地向前旋转伸展,与之精准对接的轮胎组件“严阵以待”,头顶上方的巨型机械臂同步挥舞,动作行云流水。据了解,这台机器仅用35秒便可成形一条轮胎,日产高达1800条轮胎。一年的订单超过150台,其中约1/3的订单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
展开剩余85%要知道十年前,行业内基本所有设备都是手动操作的状态。记者亲眼所见的这台全自动轮胎成型机,是软控核心装备这些年迈入无人时代、智能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有力证明。
全自动轮胎成型机
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9年。其出身源自青岛科技大学,诞生第一天,就专注一个赛道,以轮胎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全面助力橡胶轮胎产业数智化建设和升级。
“世界橡胶看中国,中国橡胶看青岛。”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一语道出青岛橡胶轮胎的地位优势。
“软控的核心业务就是给轮胎厂配备智能生产装备,可以为轮胎厂提供软硬结合、管控一体的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交钥匙工程。公司橡胶装备业务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武守涛自豪地介绍,经过25年的沉淀,软控可以提供从智能装备到智能车间再到智能工厂的交钥匙工程能力,实现轮胎生产的密炼、半制品、成型、硫化到检测的全流程交付。通过工业软件MCC、轮胎RFID芯片、视觉系统AIMS、大数据核心算法等手段帮助客户建设数智化工厂,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建轮胎厂,同等规模,可以节约50%的人工,建厂效率提升一倍。
软控作为橡胶行业的突出代表,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先后承建了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两个研发平台,承担着重要科研项目,先后获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主起草了4项国际标准,89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了2600项专利;曾两度荣获轮胎行业年度全球最佳供应商奖。
近年来,该企业为行业贡献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和明星产品:全自动小料称量系统、全自动无人化的轮胎成型装备,以及可以实现黑灯工厂的轮胎硫化车间。
“软控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耕橡胶行业的智能制造,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展望未来,武守涛豪迈地说。
成功解决青藏列车高原供氧问题,自主研制“复兴号”核心产品
“中车四方所是中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提供者!”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介绍,中车四方所从研发试验、产业制造到智能运维方面,都走在产业的最前沿。
“在研发试验方面,中车四方所具备覆盖强度、动力学、热、噪声、电磁等单学科仿真及‘车网路’一体化仿真、试验能力。在产业制造方面,高铁核心机电系统产品智能制造工厂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智能运维方面,打造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上海地铁16号线上线应用。”
中车四方所自主研制的制动、钩缓、电气、电子等产品批量装用各型高速动车组、机车、地铁等,并为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高速重载机车、新能源机车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中车四方所始建于1959年,是当时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专业化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企业,2015年成为中国中车全资一级子公司,2022年牵头在青岛组建了中国中车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制动、钩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中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智能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因成功解决青藏列车高原供氧以及电气设备安全问题,自主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多种关键核心系统产品,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城轨领域,中车四方所首次实现制动、牵引和网络三大核心一体化装车运用。在海外市场,钩缓、电气、旅客信息系统等产品已经出口到全世界66个国家与地区。同时中车四方所积极布局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绿色节能、运维装备等。
近年来,中车四方所践行“双碳”战略,依托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积淀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制了涵盖风、光、储的多种新能源装备,并牵头开展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嵌入式软硬件开发、高精度控制算法和极端环境可靠性技术,还成功进入了工业机器人领域。”冯勇说。
面向未来,中车四方所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工业装备等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研发国内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从90%进口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80%
“行业里有海克斯康‘上测天、下测地、中间测空气’的说法。海克斯康的产品几乎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覆盖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医疗、重工、能源、模具、教育等多领域、多产业集群,为全国超过40000家客户提供服务,以全球本土化技术助力了C919国产大飞机、中国首艘大型邮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新能源汽车等超级工程与新兴产业发展。”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说。
海克斯康中国起源于中航工业前哨研究所,1984年投身三坐标自主研发,并于1988年研发出国内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加入海克斯康集团后,一直致力于将海克斯康集团全球领先的技术引入国内,落地本土。积极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领域推动技术变革和数字化转型,依托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软件组合及广泛分布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供从产品的设计工程到生产制造,再到计量检测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为产品质量全链护航。
凭借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了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胡润世界500强等荣誉。
目前,海克斯康集团旗下已有超过100款主流测量装备在中国实现本地化。“以三坐标测量机为例,从最初的90%进口,到目前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提升到8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扶持培育了近百家本土供应商,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并获得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荣誉。”孙智宏说,值得一提的是,海克斯康在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国内制造需求,同时也带来了4000多万元的出口订单。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整体提升和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携手上下游企业不断挑战更多要求,也拉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
手持订单近60艘、国际客户订单超85%,交船期已排至2029年
“自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之后,我们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成功研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31.9万吨节能环保型原油运输船。2025年发布了‘北极星’散货船‘天狼星’矿砂船‘启明星’油船系列三大船型品牌,推出七款新一代绿色、低碳主建船型,并经八大船级社认可发证。”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介绍。
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的二级单位,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造船”)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船海企业,可为用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建造,到维修、改装及船舶配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山东省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去年,北海造船营业收入与工业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大关,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年高质量交付船舶20艘,达到298万载重吨。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开工9艘、铺底9艘、出坞9艘、试航11艘,交船12艘共50个大节点,半年交船数量与载重吨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现手持订单近6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90%、国际客户订单量超85%,部分订单交船期已排产至2029年。”孙书猛自豪地介绍。
“在国家战略的强力驱动下,北海造船在国家民船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正逐步成为闪耀在齐鲁大地、黄海之滨的一张亮丽名片。”孙书猛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魏军 实习生 王颂宇)
发布于:山东省专业网上配资,杠杆软件,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