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受青睐的“叮咬”,发生在河源市紫金县的茶园里。
每到春末夏初时节,小绿叶蝉集中孵化,通过叮咬茶树鲜叶,为茶农们催生出蜜香醇厚的蝉茶,而后销声匿迹。待炎炎夏日过去,深秋时节它们将再度活跃。
紫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蝉茶这种特殊的茶品。但过去,受限于落后的茶园管理和制茶工艺等,高品质的蝉茶可遇不可求。
如今,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技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紫金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践行生态种植理念,普及智慧茶园建设,为种植户和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同时,不断改良革新的制茶工艺和自动化制茶车间,带来了更高质和高效的产出,解决了紫金蝉茶标准化不足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而针对小绿叶蝉的研究,也逐步填补大规模繁育的技术空白。
茶园里的新质生产力,正引领着紫金蝉茶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紫金县客茶谷风景区风光。
01
蝉茶“身价”大涨的秘密
藏在26家省级生态茶园里
紫金蝉茶,得名于其独特的生发条件。
研究表明,小绿叶蝉的侵害叮咬会诱导茶叶嫩芽生成多种醇类、酯类、醛类等挥发性物质,经加工制成的紫金蝉茶具有独特的蜜甜和花果香气,口感极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凌彩金介绍,研究发现,综合考虑品质以及产量的关系,叮咬程度适度(即轻度与中度)的紫金蝉茶更适合作为加工产品,制成的蝉茶品质更好。
“经蝉虫适度叮咬制成的紫金蝉茶每斤价格可达数千元。”龙王绿公司负责人黄炽林介绍,紫金县独特的山区环境气候为优质茶树和小绿叶蝉提供了合适的生长条件——紫金县森林覆盖率达76.7%,空气和水质干净,与台湾阿里山、云南普洱同处茶叶生长黄金纬度(北纬23.5°)。同时,生态茶园的建设进一步保护了小绿叶蝉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园的品质。
在紫城镇客茶谷风景区,6000多亩山林生机盎然,2000多亩茶树在其中茁壮生长。茶园里间种有多种树木,包括黄花风铃木、樱花、野牡丹、香樟、木棉、小叶紫薇等。客茶谷负责人何东波介绍,近年来间种的各类树木有数万株,极大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
客茶谷是紫金县茶旅融合体系建设的示范点,现有2000多亩茶园。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周波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生态茶园建设让茶园无需使用农药,植被类型的丰富提高了茶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如果树种比较单一,可能导致某类病虫害的集中爆发。”他补充道,某些树种,例如香樟等,本身可以达到驱赶某些虫害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茶园的生态平衡。他回忆,2018年企业刚进场的时候,茶园内仅种有茶树,土壤裸露度超过80%,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如今,经过多轮生态茶园建设,茶园内“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壤”。
生态茶园的建设也离不开有机肥的推广使用。周波介绍,化肥的使用容易导致土壤微生物减少,造成土壤板结,而有机肥养分更全面,除了化学养分,还能补充物理肥力和生物肥力,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结构孔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据了解,科研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实验,建立起“测土配方施肥”与“小绿叶蝉生态调控”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土壤养分快速检测、有机无机肥的科学配比(有机氮占比≥25%)以及微生物菌剂的协同施用等措施,不仅可以实现化肥的减量使用,还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茶园的微生态环境,形成有利于小绿叶蝉生长的生态环境。据介绍,实施该技术后,蝉茶的采收期可提前或延长总计15-20天,单季蝉茶产量提高超过10%,稳定提升了蝉茶的优质率,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升。
被茶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叶嫩芽体内会产生多种特殊物质,制成的紫金蝉茶具有独特的蜜甜和花果香气,口感极佳。
目前,紫金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8.5万亩,有省级生态茶园26家,具备SC资质加工厂28家,无公害认证茶企27家,有机认证茶企15家,是广东省内实现无公害、有机生产率比较高的产茶县区。环境优美的生态茶园还为当地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紫金县目前打造了客茶谷、承龙嶂、黄花村等集种植、加工、茶旅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蝉茶之乡·甜蜜之旅”被评为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红色紫金·蝉茶飘香”被评为全国百条红色茶乡特色旅游线路。在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下,截至2024年底,全县旅游接待约58万人次、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总收入约6.8亿元、同比增长25%。
02
从普通茶农变致富能手
有赖于制茶工艺革新
“过去,我们只会制作绿茶,没有红茶等产品。”紫金县紫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陈荣发凭借精湛的制茶工艺,如今已经是广东省技术能手、高级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紫金县在大力发展蝉茶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红茶等茶类的制茶工艺,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和制茶师针对蝉茶特性改良和革新工艺流程。
生态茶园的普及和种植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紫金蝉茶原料的标准化;制茶工艺的不断改良和普及,则进一步促进了紫金蝉茶产业标准的统一和品牌形象的塑造。
谈及制茶工艺的改变,陈荣发介绍,过去紫金县的茶偏向于用客家传统工艺制作,工艺不规范、不统一,制成品品质参差不齐。“猛火炒干,有比较冲的火气,茶叶会更碎,泡出来的茶汤也更浑浊。”这让紫金的茶失去了辨识度,也难以被珠三角等地市场接受,极大限制了产业发展。
紫金客茶谷茶叶生产车间的杀青设备。
“如今,在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和广大制茶师的探索下,我们在制茶工艺中加入了萎凋等环节,增加炒青环节,降低烘炒的火力和时长。”陈荣发介绍,在此基础上他还研发了快速冷却的设备,让烘炒出来的茶青避免了被余温进一步焖黄、焖熟,“保障了茶叶口感的清爽”。
据了解,来自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针对紫金县茶叶加工工艺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深入研究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工艺研究结果优化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技术参数,创新了“二炒一烘”的炒青绿茶技术,将传统的长炒青中“杀青-炒二青-炒干”改为“杀青-炒二青-炒三青-烘干”,实现产品成品率提升5%以上,制成的紫金蝉茶茶汤清澈明亮,没有细末沉淀,解决了加工技术不稳定、品质不一致以及产品辨识度低等核心问题。
科研帮扶团队还推动制定了《卷曲形炒青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 4416/T 15-2022)》标准,并为紫金蝉茶引进“智能萎凋+控温发酵+二次烘焙”技术,通过规范“萎凋、发酵”等关键工序技术参数,创新了紫金蝉红茶的“花蜜香”品质风格。同时还制定了《紫金蝉茶鲜叶分级标准(T/44GDTS 007-2024)》,从原料源头保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紫金蝉茶产业的发展、更多制茶设备的引进,让许多村民从普通的茶叶种植户成长为掌握最新制茶工艺的制茶师。苏区镇青溪村青林峰茶园的负责人钟铁戈正是其中的典范,过去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种植户,如今凭借不断精进的技艺,在省、市级制茶相关的比赛中屡获头奖。他还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其茶厂每年产茶4万多斤,其中3万斤来自向周边农户收购的原料,茶园管理和制茶等服务覆盖周边3000多亩茶园。
钟铁戈凭借不断精进的技艺在省、市级制茶相关比赛中屡获头奖,奖牌挂满了一面墙。
“过去自己种茶收购价每斤100元至150元,现在自己制作的紫金蝉茶价格是过去的4至20倍。”钟铁戈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科技帮扶力量积极组织农户培训,从茶园的种植管理到制茶师、茶艺师等,越来越多的农户从靠体力吃饭变成靠技术致富。经过培训的种植户和制茶师在掌握技术后也积极参与到蝉茶产业统一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中来。
制茶工艺和标准的逐步统一,也逐渐催生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在黄炽林的龙王绿制茶车间,萎凋床、烘炒机、揉捻机等通过传送带相连,工人只需要把茶青铺到萎凋床上,便能解放双手,让电力取代人力,实现紫金蝉茶的工厂化流水线生产。
“以绿茶为例,过去需要15名工人忙活18个小时的量,现在只需要3人操控机器运作9个小时便能完成,实现效率的极大跃升。”黄炽林介绍,当前生产车间每日最多可炒制800多斤茶叶。工人还可根据不同时期内鲜茶叶的含水量、生长情况、品种等调整机器参数,保障制茶品质。
03
在智慧茶园探索育虫
打破“靠天产茶”困境
如今,在紫金县的生态茶园里,新装备的应用和科技的研发持续进行。何东波介绍:“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的支持,我们为茶园安装了检测气候和环境的设备。”
在客茶谷,绿油油的茶园里分布着多根白色的监控设备,它们是当地智慧茶园“环境监测-精准施肥-品质调控”技术体系的基础。这些茶园的哨兵,集成气象环境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土壤墒情监测(土壤温湿度)、虫情动态(小绿叶蝉发生时间、虫口密度),通过物联网气象站和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实现环境参数实时采集。通过实测数据与经验数据、专家研判等,可实现根据茶园的实时环境状况智能决策施肥方案、病虫害防治措施和采摘时机,进而提升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环境的变化数据也被用来研究小绿叶蝉。在客茶谷一座山顶茶园边有两间实验室,纱网内的架子上摆满了水培的茶树,其间“居住”着人工繁育的小绿叶蝉。何东波介绍,这是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小绿叶蝉研究工作站,致力于攻克小绿叶蝉的人工繁育和环境适应问题,探索研究延长小绿叶蝉的活动时间。
在华南农业大学茶小绿叶蝉研究工作站内,架子上摆满了水培的茶树,其间“居住”着人工繁育的小绿叶蝉。
凌彩金指出,蝉茶受到小绿叶蝉的季节性影响明显,气候条件会影响小绿叶蝉的活动时间,气候不合适的情况下茶叶被叮咬的程度低,蝉茶产量便很难提高。钟铁戈介绍,一般只有5-6月和9-10月才有小绿叶蝉活动,才可能采摘得到被叮咬的、具有蜜香的紫金蝉茶。“一般产出的蝉茶只占茶叶总产量的10%-15%。”
科研人员正在致力于填补茶小绿叶蝉规模化繁育的空白,通过人工提供虫源,打破“靠天产茶”的困境。
此外,紫金蝉茶鲜叶原位无损检测及估产技术等也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凌彩金介绍,为了实现复杂自然背景下虫咬紫金蝉茶鲜叶原位检测的快速、准确识别,其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SE和通道剪枝的虫咬紫金蝉茶检测方法,可以实现虫咬紫金蝉茶叶片的快速准确检测,为估产及自动采摘机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藏匿在茶叶上的小绿叶蝉。
近年来,紫金蝉茶种植面积平均每年增长近万亩,在当地政府、科研帮扶团队和广大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蝉茶产业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着新的发展活力。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李国华
专业网上配资,杠杆软件,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